肇庆技工学校名单有哪些?不知道的朋友看,下面小编为您精心准备了“肇庆技工学校名单_肇庆技工学校简介”仅供参考。如果你继续关注这个网站,你会继续得到更多!
肇庆技工学校名单
序号 | 技工学校名称 | 技工学校地区 | 技工学校地址 |
1 | 肇庆第二技工学校 | 肇庆 | 景德路16号 |
2 | 肇庆交通技工学校 | 肇庆 | 肇庆市建设二路12号 |
3 | 肇庆高要技工学校 | 肇庆 | 高要区南兴四路39号 |
4 | 肇庆公路技工学校 | 肇庆 | 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前沙街15号 |
5 | 肇庆商务技工学校 | 肇庆 | 肇庆市端州区江滨西路24号 |
肇庆技工学校简介
1、肇庆公路技工学校
学校成立于1976年,是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注册的公立技术学校,是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的广东省肇庆市第十六个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多年来承担广东省公路交通工程和市政工程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和资格鉴定。
学校以就业需求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30多年来,为全省乃至全国公路交通行业和城市建设行业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我校是全省同类学校中唯一一所开设公路交通专业的实用技能学校。多年来,我们与多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确保毕业生就业100%。毕业生有公路交通行业依托的就业优势和高薪职业发展空间。
根据社会发展趋势,我校进行了合理的资源整合。2002年以来,作为北京交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在肇庆的分教点,我校设立了专科和本科两个层次,包括各类专业的网络远程教育,为有志毕业生和社会人士进一步提升学历提供了平台。
2、肇庆高等技工学校
高要市技工学校是在高要农机学校和汽车驾驶培训学校的基础上,整合资源,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的省级重点公办技工学校。是中共高要市委、市人民政府“十大民心工程”建设项目之一。学校位于肇庆,国家风景旅游城市。
高要市技工学校是在高要农机学校和汽车驾驶培训学校的基础上,整合资源,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的省级公办技工学校。是中共高要市委、市人民政府“十大民心工程”建设项目之一。学校位于肇庆,国家风景旅游城市。位于324国道,交通便利,靠近广肇高速公路、三茂铁路,与肇庆风景名胜区七星岩隔河相望,距广新农业生态园仅十分钟车程。校园占地近100亩,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条件充足,教学实习设备先进。拥有各种实验室、实习功能室、加工中心、数控机床等教学设备。现有全日制学生1700人。
学校坚持培养应用型技术人员和技能型技术人员的宗旨,注重对学生的技能培训和各种技能资格考证培训。专业以劳动力市场为导向,专业课程与企业技术需求相适应。毕业生由高要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推荐。学校校园绿树成荫,鸟语花香,静心宜人,是学习的理想场所。教室宽敞明亮,多媒体教室配备互动教学设备,学生可以充分享受学校的各种设施。学校按照国家高校后勤社会化标准建成,实行封闭式公寓管理。所有宿舍均配备网络接口、医疗、生活等服务设施;有足够的体育场地供各类球迷展示自己的技能。
3、肇庆交通技工学校
肇庆交通技术学校经省人民政府批准,隶属于肇庆交通局全日制多层次省级重点技术学校,是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学校秉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注重技能、实践、贴近企业、服务社会,开创了以汽车维修为龙头、模具、数控、电气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等专业协调发展的办学局面。同时,学校获得了汽车维修、汽车司机、汽车维修电工、模具、数控、维修电工、家政服务、婴儿护士等31项不同工种、等级的鉴定资格,成为区域机关事业单位技术工人、企业在岗、下岗再就业人员岗位等级鉴定的首选基地。
校园一角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以“勤奋、善于思考、自我完善、美德”为校训,注重提高教学质量,贴近市场和企业,突出服务社会、经济和民生的功能,突出技能和就业特点。严格管理、实践、高标准,形成模具、数控、电气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等专业协调发展的办学模式,致力于培养新世纪的高技能人才。
4、肇庆第二技工学校
肇庆市第二技工学校是国家重点技工学校。1980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肇庆市端州区人民政府主办,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主办。学校位于肇庆市国家级旅游文化名城,北靠风景秀丽的七星岩风景区。环境优雅,校园建设规范,教学生活设施齐全,师资力量雄厚。以一批高中教师为教学骨干,注重学生整体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0多年来,学校一直坚持“以质量建校”的指导思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急需的中高级技能人才。学校多次被市、区人民政府授予职业教育培训先进单位、卫生先进校园和精神文明单位。2002年成为首批承担省级智力扶贫任务的技术学校之一。2006年,它成为承担退役士兵免费培训任务的技术学校之一。
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管理,严格按照《广东技术学校学生管理条例》规范学生的学习和日常行为,实行“半封闭”严格管理。实施学生“三自我”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为学生适应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